中国有句俗话: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。然而,金子并非处处闪光。马克思也有句名言:如果把金子埋在地下,金子始终是金子,但它不会闪光,不会增值。金子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。如果把金子比喻成有才华的人,这句话也是成立的。
在现实生活中,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:同一个人,在一个单位,领导有看法,谁也瞧不起,一直受着压抑,如同埋在地下的金子;而在另一个单位,领导视为至宝,大家尊为良师,才华横溢,成果迭出,就像流通中的金子。
看来,人才这一“金子”闪光与否,全在于一个“用”字。用与不用,对人才来说,至关重要。不用,人才这一“金子”就如同深埋地下,默默无闻;用,则英雄有“用武之地”,潜能得到充分释放。王安石对此就深有感触:“有贤而用,国之福也;有之而不用,犹无有也。”
人才在用,这一道理说起来谁都懂,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至今仍然“有才不用”呢?
一是胸无大志,安于现状,不求进取,因而对自己手下的人,心中无数,良莠不分,胡乱使用,埋没了人才。
二是由于形势所迫,也选用了一些人才,穿插其间,作为点缀,在形式上委以重任却有职无权,成为摆设。
三是也知人才之宝贵,并想凭借人才之力干一番事业,但当人才提出一些真知灼见,特别是与自己唱的调子相反,感到人才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任意摆弄时,就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动摇,像叶公那样怕起真“龙”来了,甚至弃之于不用。
要让人才真正发挥作用,还有一个“如何用”的问题。如果让李逵葬花、黛玉弄斧,则必然阴差阳错。“责短舍长,则于天下无不弃之士”;反之,若“录长补短,则天下无不用之人”。故而,应短中取长,如清朝学者魏源所说:“不知人长中之短,不知人短中之长,则不可以用人”。
所以,首先要对下属的德、识、才、知及其特长、兴趣、爱好、性格等了如指掌。因才施用,防止误把“齿轮”当“螺丝钉”了。当然,即使是“螺丝钉”,放在恰当的位置上,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。
其次要善用人才,做到才尽其用。才尽其用,就是把人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,用到事业上去。这就要做知音,给人以知己感。人才最重事业,若能在事业上被人特别是被自己的领导所理解,就有一种知己感,就会迸发出巨大的积极性、创造性。
再次要动态地用人。才高于用的,应进一步重用;用非所长的,应尽时调整;相形见绌的,应做妥善安排。人才不是一成不变的,以变应变方为用人上策。
信息来源:广西新闻网-广西日报“桂聘人才网原创文章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 料,版权均属桂聘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 仅供参考,不构成硬性指导建议,也不代表桂聘人才网赞同其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