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条“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”的传言迅速蔓延了全中国。为“最难”二字添上佐证的正是教育部新近提供的高校毕业生数据2013年,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,为建国64年来最高,比2012年多19万,加上往年未就业人员,待业大学生人数创下新高。而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报告则显示,在上一个求职周期中,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8%,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。“史上最难就业季”的调侃和抱怨,先是在微博上发酵,后来被各地媒体轮番介入,关乎就业形势的负面信息如同滚雪球般愈演愈烈。
但南都记者采访发现,所谓“史上最难就业季”似乎并不足以描述深圳的就业情况。在第三产业(如金融、法律、理财、高级家政、高科技)较为发达的深圳,白领岗位与毕业生数量之间的供求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平衡的位置,尚未找到切实证据佐证“最难就业”的说法。但全国各地关乎“最难就业”原因的分析,却部分与深圳现状相对应,企业抱怨大学生“眼高手低”,和大学生向往“钱多工少”的雇佣心理仍普遍存在于当今职场,“海归”、“海待”等“不速之客”的归队也让原本僧多粥少的就业环境变得更为扑朔迷离。
01 “史上最难就业季”催生奇葩应聘条件
身高歧视、年龄歧视、性别歧视……或许正因为就业岗位的稀缺,那些笼罩在招聘市场中的“潜规则”,用人方演绎起来就更为理直气壮。各地关乎“就业难”的报道中,各种“奇葩式”应聘条件也令人忍俊不禁。它们令“就业难”这个沉重的字眼多了几分诙谐气息。
譬如,近日在厦门大学举办的2013届毕业生春季招聘会现场,就有一家公司提出:“大学期间,没谈过恋爱,也没被追过,连暗恋对象都没有?那你不用来了!”这是单身歧视还是“屌丝”歧视?至于“体重超过180斤者免进”、“你家祖上是北京人吗”之类的问法,更是露骨得无以复加。“查家底、查户口、探隐私”,用人方肆无忌惮地摆出苛刻条件招人,又从另一个层面坐实着“就业难”的困境。
各地反馈的就业数据,刺痛着大学生们焦急的神经。譬如,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会透露,截至4月19日,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28.24%,其中研究生36.59%,本科生26.6%,专科生16.84%。南京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兰亚明则透露,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十分严峻,总体上用人单位供给量下降约15%,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长约5%。有专家解释,用人单位收紧招人指标,亦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动有关。今年我国G D P增速下调为7.5%,使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供应的失衡更显突出。
另一股暗潮是,留学生的“回国热”正悄然上演2012年,中国留学人数总数为39.96万人,各类出国留学归国人员总数为27.29万人,2005年,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籍学生希望留在美国工作的比例高达89.4%,2011年,这一比例已经降低到82%。2012年,有七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。大量留学生“返流”,继续挤占原本就已极其窄小的就业空间。
02 另一角度看“就业难”:也可能是大学生骑驴找马所
对历年就业数据、毕业生数据进行机械比对,似乎可以从容得出“就业难”的结论。但除却“就业率”这个单一的指标之外,大学生的就业质量、就业需求、就业结构也应考虑在内。而据南都记者了解,在深圳,手头持以一份以上O FFER却迟迟不“下手”,“骑驴找马”的大学生大有人在,而这群期望值较高、不甘委身的毕业生往往也被算在“失业”的数据之中,但这显然不能视作“就业难”的证据。
深圳大学毕业生夏丘莹最近就成了“面霸”她最近拿到三份OFFER:某二线咨询公司媒体公关、500人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生、500强企业的营销专员……在她看来,三份工作都仅属于“尚可”级别,各有优势各存短板。“营销岗薪水不错,但工作压力非常大,稳定性弱流动性强,而公关、人力资源培训生则上升空间非常小。”即使身为“90后”,她也有清晰的职业规划,在“签”与“不签”上的踌躇不定,恰恰是一种理性抉择,并非眼界短浅的好高骛远。
企业那厢“挑三拣四”,大学生这厢“货比三家”,在深圳这个产业网络发达、就业岗位充裕的地域,“双向选择”的程度及活跃性也比其他地区更高。“如果透过"就业难"的表象看本质,那么我们不能单纯地解读为"大学生找不到工作",而是企业所提供的岗位、薪酬、发展空间与毕业生的期望值不匹配。”资深人力资源总监陈华武说。
类似的观点,也被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复述,他认为,中国处在产业调整的拐点阶段,目前中国内地二线城市的工业模式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,第三产业不够发达,尤其如金融、法律、理财、高级家政、高科技等中高档行业,本应盛产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白领、金领岗位,却因产业规模、格局过于狭小而无从催高人才需求。“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,第三产业的规模和产值能占到全体产业的60%甚至70%,如果中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,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不会这么棘手。”
因此,从另一个角度看“就业难”,可见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雇佣博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。大学生正在进行更积极的职业选择,将过于草根、基层的岗位屏蔽在外,也在对企业的用人结构形成倒逼那个“随便拉一车大学生当厂弟厂妹”的时代已经终结,企业方面“我是老大”的高傲定位,与大学生“宁缺勿滥”的倔强心理形成僵持,势必造成“就业难,招人也难”的双输困境。
03 毕业出路多元化时代来临,无需过分渲染“就业难”
事实上,“大学生就业难”已经是个陈旧悠久的名词,它总是会引起许多专家、学者的悲观解读,解决方案也常常会是“大学生要调整就业期望值”、“要拓宽择业眼界”、“要重视面试技巧”等大而泛之、信息量寥寥的结论。如今,在大学生出路选择多元化的时代下,关于“就业难”的担忧,会不会成为杞人忧天呢?
正如深圳西点学院人力资源总监ANDYZHU所说:"就业难"是一个长期问题,它的数值变动,更多和国家的经济战略、产业战略,企业的招录量有关,反而同大学生本身素质是否欠缺、是否眼高手低没有太大关系。”
在一些人力资源专家看来,毕业生的出路已日趋多元,除了常规的“考研”或“求职”之外,家境殷实者还可以选择游学、创业,或者SOHO兼职等方式完善、提升个人素质,贴补家用,在当下的职场氛围中,一蹴而就、一劳永逸的求职已几乎不存在,职业生涯中后期发生中断导致“待业”的情况亦比比皆是。所以,看待毕业求职的心态也应更加豁达,减少对“就业难”问题的渲染。
来源:精彩美文
桂聘人才网申明:凡注明“来源:桂聘人才网”或“桂聘人才网原创文章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桂聘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硬性指导建议,也不代表桂聘人才网赞同其观点。